作为非英语国家程序员,编码问题是我们一直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。
本篇以 《深入分析 Java Web 技术内幕》 第三章 深入分析 Java Web 中的中文编码问题 的内容为参考,讲解常见的编码格式、Java 中的编解码、Java Web 中的编解码,及常见乱码问题分析等。
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最小单元是 1 个字节,即 8 bits,所以能表示的字符范围是 0~255 个,而我们人类的语言太多,表示这些语言的符号太多,因而必须要经过一些翻译工作,才能让计算机理解我们的语言。这个翻译工作就是从 char 到 byte 的编码过程。
常见的编码格式
ASCⅡ 码
使用一个字节的低 7 位表示,范围为 0~127 共 128 个,包括了英文大小写字母,数字及常用的数学符号。0~31 是控制字符如换行、回车、空字符等,32~126 是打印字符,127 为删除。
IOS-8859-1
ASCⅡ 码的 128 个字符显然是不够用的,ISO 组织在 ASCⅡ 码基础上扩展出 ISO-8859-1 至 ISO-8859-15,其中 ISO-8859-1 涵盖了大多数西欧语言字符,应用最广泛。ISO-8859-1 仍然是 单字节编码,总共能表示 256 个字符。
GB 2312
《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》,双字节编码,范围为 A1~F7,包含 682 个符号和 6763 个汉字。
GBK
《汉字内码扩展规范》扩展了 GB2312,加入更多的汉字,编码范围是 8140~FEFE,能表示 21003 个汉字,兼容 GB 2312。也就是说用 GB 2312 编码的汉字可以用 GBK 来解码且不会用乱码。
GB 18030
《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》,它可能是单字节、双字节或四字节编码,与 GB 2312 兼容,虽然是我国的国家标准,但在实际应用系统中使用得并不广泛。
UTF-16
双字节定长的 UniCode 统一码,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可以通过 UniCode 来编码。UTF-16 表示字符非常方便,每两个字节表示一个字符,大大简化了字符串操作,编码效率较高,适合在本地磁盘和内存之间使用(但不适合在网络之间传输,网络传输损坏字节流后很难恢复),所以 Java 采用 UTF-16 作为内存的字符存储格式,即一个 char 占两个字节 16 bits。
UTF-8
UTF-16 统一采用两个字节来表示一个字符,虽然简单方便,但很大一部分字符一个字节就足够表示了现在却要用两个字节表示,对 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 都不是很友好;而 UTF-8 采用 变长技术,每个编码区域有不同的字码长度(1~6 个字节),相比 UTF-8 更适合网络传输,单个字节损坏也不会影响后面的其他字符,在编码效率上介于 GBK 和 UTF-8 之间。
Java 中的编解码
通过 深入分析 Java I/O 的工作机制 我们知道 Java 中 InputStream 可以读取输入的字节流,而 InputStreamReader
则在 I/O 读取字节流的过程中完成了字节到字符的转换,这个解码过程它又委托 StreamDecoder
去做,这个过程中需要用户指定 Charset 编码格式。
如果用户没有指定,将会使用本地环境中的默认字符集,如在中文环境中使用 GBK 编码。如果编解码都在中文环境中,通常也没有问题,但还是强烈建议不要使用操作系统的默认编码,因为这样会使应用程序的编码格式和运行环境绑定起来,在跨环境时很可能出现 乱码问题。
除了 I/O 过程涉及编码外,Java 也提供了在内存中字符和字节之间的相互转换接口,如 string.getBytes(charset)
和 charset.encode(string);charset.decode(byteBuffer)
,可以通过 Charset.forName("UTF-8")
来获取指定的编码字符集,只要我们设置的编码格式统一,一般都不会出现问题。
以 string.getBytes(charset)
为例,Java 实现编码的流程如下:
在 Java Web 中涉及的编解码
在以字节为单位的网络传输中,请求方需要先将请求内容编码成字节流才能发送,服务器也需要将收到的字节流解码才能正常地处理请求。在一个 HTTP 请求中,需要编码的地方有:URL、Cookie、POST 表单、响应体
URL 的编解码
当在百度中搜索 “技术内幕” 时,我们得到的 URL 是这样的:https://www.baidu.com/s?ie=UTF-8&wd=%E6%8A%80%E6%9C%AF%E5%86%85%E5%B9%95
,显然游览器对其中的中文字符进行了 UTF-8 编码,并以十六进制表示了出来。
String string = "技术内幕";
byte[] utf = string.getBytes("UTF-8");
StringBuilder sb = new StringBuilder();
for (byte b : utf) {
sb.append(String.format("%02X", b));
}
System.out.println(sb.toString());
// prints: E68A80E69CAFE58685E5B995
查阅 URL 编码规范 RFC 3986 可知,游览器编码 URL 是将 非 ASCⅡ 字符 按照某种编码格式编码成百分号加十六进制表示的字节 percent-encoded octets
,不同游览器对 PathInfo 和 QueryString 的编码是不一样的,那服务器如 Tomcat 又是如何对接收到的 URL 进行解码的呢。
对 URL 的 URI 部分的解码的过程是在 org.apache.catalina.connector.CoyoteAdapter
中的 convertURI
方法中完成的,它会使用 <Connector URIEncoding="UTF-8" />
中定义的编码格式进行解析,如果没有定义则将以默认编码 ISO-8859-1 解析。
对 QueryString 以及 POST 请求中的表单参数,都是通过 org.apache.catalina.connector.Request
中的 request.getParameter
获取参数值,对它们的解码是在这个方法第一次被调用时,会调用 parseParameters 这个方法。
对 QueryString 的解码,会先去获取 Connector 中的 useBodyEncodingForURI 参数,如果为 true,就会使用 Header 中 ContentType 定义的 Charset 进行解码,否则就使用默认的 ISO-8859-1。
可以看到,对于 URL 的编码和解码并不是我们在应用程序中能完全控制,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在 URL 中使用非 ASCⅡ 码字符,并且在服务器端设置 <Connector URIEncoding="UTF-8" useBodyEncodingForURI="true">
,不然就很可能会碰到乱码问题。
HTTP Header 的编解码
除了上述的 URL 信息,一个 HTTP 请求还可能在 Header 中传递其他参数,如 Cookie、redirectPath 等,对 Header 信息的解码也是在调用 request.getHeader 时进行的,会在 MessageBytes 中的 toString() 方法中完成 byte 到 char 的转化,使用的是 ISO-8859-1 解码格式,我们也不能设置 Header 的其他解码格式,所以 如果在 Header 中有非 ASCⅡ 码字符,解码中肯定会有乱码。
POST 表单的编解码
POST 表单提交的参数是通过 HTTP BODY 传递到服务端的,它会先在游览器上根据 ContentType 的 Charset 编码格式进行编码,到服务器端也是用 ContentType 中的字符集进行解码的,所以 POST 表单提交的参数 一般不会出现乱码 问题。
此外这个字符集也可以通过 request.setCharacterEncoding(charset) 来设置,但是要在第一次调用 request.getParameter 方法之前就设置,如果项目中使用了 Filter,Filter 可能会提前调用 request.getParameter 出现不可预料的乱码问题。
常见编解码问题分析
中文变成西欧字符
例如字符串 “技术内幕” 变成了 “¼¼ÊõÄÚÄ»”,中文字符变成了奇怪的西欧字符,且是一个汉字字符变成两个乱码字符,用代码复现其编码解码过程如下:
String string = "技术内幕";
char[] chars = string.toCharArray();
for (char cha : chars) {
System.out.print(Integer.toHexString(cha) + " ");
}
System.out.println(" ");
byte[] gbk = string.getBytes("GBK"); // GBK 编码
StringBuilder sb = new StringBuilder();
for (byte b : gbk) {
sb.append(String.format("%02X", b));
sb.append(" ");
}
System.out.println(sb.toString());
String result = new String(gbk, "ISO-8859-1"); // ISO-8859-1 解码
System.out.println(result);
// 输出的结果为:
// 6280 672f 5185 5e55
// BC BC CA F5 C4 DA C4 BB
// ¼¼ÊõÄÚÄ»
编码与解码过程如下:
一个汉字变成一个问号
中文字符经过 ISO-8859-1 编解码后,所有字符都变成了问号,这是因为 ISO-8859-1 进行编解码时,对不在码值范围内的字符会统一用 3F 表示,即 ISO-8859-1 会把不认识的字符都变成问号。
中文字符经过 ISO-8859-1 编码会丢失信息,通常我们称之为 “黑洞"。由于现在大部分基础的 Java 框架或系统默认的字符集都是 ISO-8859-1,所以很容易出现乱码问题。
一个汉字变成两个问号
有的时候一个中文字符会变成两个问号,这种情况比较复杂,可能会涉及多次编解码的过程,这时要仔细查看每一步的编解码环节,找出错误的地方。比如下图这种情况:
调试后发现,GBK 的编码委托给了 DoubleByte 类的 encodeChar 方法执行,成员变量 c2b 即是 GBK 的码表,观察发现,GBK 的编码格式是 不支持非 ASCⅡ 码的西欧字符 的,GBK 在对不认识的字符编码的时候会将其替换成 63 (3F) ,对应 ASCⅡ 码表中的问号。